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任弼时旧居与延中绿地相融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3-06-26 13:14:35

任弼时,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任弼时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始于1920年在上海加入青年团。他辞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为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27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稿。任弼时在上海的足迹几乎都与共青团组织有关。

图说:《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资料图)

在上海加入青年团

1915年,11岁的任弼时考入长沙第一师范附设高小部读书。高小毕业以后,他先后进入明德中学和长郡中学读书。伴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愈益强烈。

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任弼时将拯救国家、改革社会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志向。1920年夏,任弼时的远房哥哥任新典从上海来信,说上海外国语学社正在招生,学好俄文后,可以被推荐去苏俄留学。任弼时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班同学萧劲光。于是,任弼时、萧劲光等六人奔赴上海学习。

1920年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了掩护青年团的革命活动,便于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党组织在新渔阳里6号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外国语学社虽说公开向社会招生,但学生中很多人都是经各地的共产党组织或青年团的有关人士介绍而来。任弼时就属于这种情况。

任弼时和萧劲光等报到后,住在外国语学社附近贝勒路(今黄陂路)的宿舍里。不久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决定,在学员中正式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弼时等二十多名学员被吸收为第一批团员。

1921年初,中共发起成立了教育委员会,选派外国语学社中的团员和青年30余人赴苏俄留学。任弼时、萧劲光等决定从海路去莫斯科。

1921年5月中旬,年仅17岁的任弼时登上了从上海到海参崴的邮轮,开始了找寻救国真理的征程。这趟旅途历时两个月,行程3500公里,直到1921年7月9日才到达目的地。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时,任弼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22年初转为中共党员。

婚房在虹口大德坊

1924年秋,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任弼时提前毕业回到了上海。党组织开始安排他到上海大学任教,不久之后又决定让他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工作。

任弼时到上海之后,居住在孟纳拉路富康里482号(后改为延安东路1472弄7号),此处离萨坡赛路(即淡水路)66弄4号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编辑部,只有100多米的距离。富康里482号是一幢单开间的两层楼石库门房子,推门而入便是客堂间。顺木楼梯走到二楼,后面是一个亭子间,前面向南是一个卧室。那时,任弼时尚未成家,他便住在亭子间,里面只放得下一个单人床、一把椅子和一张写字桌。

依照当时的惯例,团组织的书记住哪儿,哪儿便是团中央机关的所在地。平时,团中央领导开会、商议工作,或是外地的团组织领导前来汇报情况,都在富康里482号,时间晚了便在这儿落脚休息。碰到紧急情况,任弼时会穿过马路从英租界转移到法租界的《中国青年》编辑部。有时候,《中国青年》的创办人恽代英也会从法租界躲到英租界的任弼时处。延安东路1472弄7号曾标识为“任弼时旧居”及“团中央机关所在地”,现在成了延中绿地的一部分。

1925年5月末,五卅运动爆发,上海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起来。1925年秋,奉党中央指示,团中央机关由孟纳拉路富康里搬迁至北四川路大德坊。1926年,任弼时和从长沙来沪的未婚妻陈琮英在虹口大德坊的一间亭子间里结婚。

此后,任弼时奉党中央指示到广州考察团组织的工作,随后赴莫斯科参加少共国际执委会第6次会议。《中国青年》编辑部也在编辑出版了第113期刊物以后,于1926年2月搬离上海转赴武汉。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b0.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邮箱 : 55 16 53 8 @qq.com